社会责任-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

社会责任

责任如山攻坚克难 尽心竭力缩小“数字鸿沟”来源:人民邮电报      发布时间:2017-07-21

“盼了10年,‘悬崖村’终于有信号了!卡撒撒(谢谢),卡撒撒!”在历时36天的艰难建设后,通信铁塔日前终于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特土社建成。社长吉克曲日代表彝族群众,给中国铁塔施工队的勇士们敬酒致谢。“悬崖村”的通信铁塔建设条件极为艰苦,钢材、水泥等建设物资和相关设备只能通过人力背、扛、抬的方式运送上山。平均坡度超过60度的羊肠小道,来回一趟需要将近8个小时。为了将每根重约200公斤的三根钢管抬上山,铁塔施工队与村民共20个人分成三组抬,然而由于道路崎岖,钢管又非常重,施工队和村民每天只能行进几百米,所有人咬牙坚持足足抬了一周才把钢管抬上山。“悬崖村”通信铁塔的建设投资非常大,光搬运费一项的成本就高达二三十万元,超过平原地区一座塔的建设成本。

实际上,“悬崖村”的铁塔基站建设是中国铁塔三年来攻坚克难、助力国家缩小“数字鸿沟”、推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新建铁塔站址向农村及乡镇倾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信息网络通达水平是衡量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准。目前虽然通信网络覆盖广度不断扩展,但一些偏远农村仍然通信不畅,“数字鸿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 精准扶贫”的战略更难以落地实施。过去,通信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热点地区多塔林立,边远地区覆盖不足”的问题。

脱贫攻坚,通信先行。中国铁塔成立后,协同三家运营商推动电信普遍服务,投资方向向边远地区倾斜,有效支撑了通信网络向西部、向老少边穷地区延伸,新建铁塔站址中农村及乡镇站址占比达到70%,西部12个省(区、市)中多数地区站址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重庆、宁夏等地实现移动通信站址数量翻番。

在崇山峻岭的云南,铁塔公司成立后累计建成铁塔设施2.2万个,其中1.8万个铁塔建在农村和山区,占建设总量的82%,这让大山里的乡亲们也用上了手机,连上了网络。

在江西,铁塔公司2016年全年新建基站5441座,其中3546座建在乡镇及农村;截至2016年年底,江西省乡镇及农村地区的基站总数达到40386个,占比接近三分之二,通信基站覆盖了全省所有的行政村、乡村高速路,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电商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打开脐橙、甜柚、油茶等农产品销路打下了坚实的通信基础。

在宁夏吴忠,二道沟村村民杨锦雄通过上网卖荞麦,月均收入近30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据统计,中国铁塔吴忠市分公司在利通区、同心、红寺堡等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共新建通信基站376座,通过共建共享改造通信基站829座,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把具有吴忠特色的农牧产品卖向全国,实现了脱贫致富。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铁塔人

在电信普遍服务工作的收尾阶段,需要建设的站点大多数位于条件非常艰苦的边远村落,交通落后,基站铁塔建设难度很大。为推进脱贫攻坚,让边远地区的村民早日走进信息社会,早日脱贫致富,铁塔人带领建设团队不怕辛劳、不畏艰险,在一个个边远的村落竖起了一座座连接外面世界的通信铁塔。

湖南省岳阳市青山岛是个渔村,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交通闭塞。以前,岛上两座基站的信号不足以覆盖全岛,尤其是无法满足岛上货物运输、游客集散的通信需求。中国铁塔岳阳分公司克服交通运输不便等困难,在岛上完成新基站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岛上居民的信息生活质量,还大大促进了当地“互联网+农产品+旅游”的发展。

湖北保康县尧治河村地处房县、神农架和保康三县(区)交界处,曾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极贫村。从1996年开始,村里人劈山修路,挡水筑坝,开矿办企,近年来又积极发展旅游业,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然而,因尧治河村地势险峻、偏远,村内沟壑纵横,通信信号覆盖一直不好。湖北襄阳铁塔公司组织人员进山建塔,为保证信号覆盖效果好,基站选址大都在半山腰,山高路陡,施工材料、塔基材料、器材、设备等都需要依靠索道、骡马、肩背、人抬进行二次搬运。建设过程十分辛苦。今年以来,随着尧治河景区等5处通信基站的交付开通,村里的通信信号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当地导游小赵说,好多来尧治河的游客,是看了别人朋友圈发的照片,从网上订票来玩的。现在手机信号时时满格,游客的满意度提升了,消费的热情也提升了。当地开网店卖山货的商户李老板说:“网络好带来更多生意。”

西藏日喀则的五条沟景色优美,其中嘎玛沟更是全世界徒步爱好者向往的地方,但环境恶劣,通信闭塞,徒步爱好者进入后就与外界失联,当地牧民进去放牧也无法与家人联系。为了满足当地牧民和徒步爱好者的通信需求,西藏铁塔深入沟内开展建设,建设过程被参建者形容为“地狱之旅”,需要建设的9座通信塔,仅有山脚下的1座可以开车到达,其余的8座全部需要徒步进入沟内,建塔的全部工程物资,甚至水和砂石,都是靠人背及牦牛驮进沟内,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2016年年底,项目建设完毕,日喀则铁塔负责人次仁罗布与日喀则移动负责人普布次仁带着工作人员组成联合验收小组,徒步进入嘎玛沟对项目进行工程验收,从海拔3000多米的当普沟开始,翻越海拔5400米的朗玛拉山口,一路踏草原、翻雪山、河水、爬冰川、过沼泽,晚上只能在野外搭帐篷睡,白天一早就要起来继续赶路,全程都是狭小的骡马道。到了第三天,马已经走不动了,第四天,牦牛也累得走不动……整整花了7天验收小组才完成验收。次仁罗布回忆,从海拔2200米的陈塘沟出来时要过沼泽和砂石路,沼泽里有很多蚂蟥,根本无法处理,只能任由蚂蟥吸在自己身上,验收完走出来到镇上时,买了高度白酒,直接从头顶浇下去,才将蚂蟥驱除。

网络通达的背后,铁塔人不知流了多少汗,征服了多少艰险。负责西藏日喀则岗巴、定结、亚东(岗巴、定结海拔4600米以上,亚东平均海拔3500米但环境更恶劣)三县建设维护工作的区域经理扎西平措对记者说:“尽管又苦又累又危险,但当看到一座座基站铁塔立起来时,当完成一次次抢修时,当看到老百姓高兴地拿着手机通话时,我的心里和他们一样高兴。”

网站地图